药学资料:局部麻醉

来源: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 2021-05-19 17:05:03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情节,武圣关羽在中毒箭之后,请来华佗为其疗伤,但需要刮骨疗毒才能痊愈。医者仁心的华佗建议使用其自主创新的麻沸散,以减轻治疗中的疼痛,但武圣关羽拒绝了,他凭借自己超强的忍痛能力坚持完了治疗,才有了这样一段佳话。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又忍受不了这样的疼痛,该如何是好呢?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古代的医者,但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只能靠冰水浸泡手术的部位使其冷冻麻木,或让病人饮酒至大醉,更有甚者用木棒猛击患者的头部,使病人晕过去再做手术,这些做法无异于刮骨疗毒,所以科学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直到笑气(氧化亚氮)和乙醚的相继问世,才逐渐缓解了这个难题,但这些药物都属于全身麻醉药,使用的时候风险较高,而对于一些局部手术,我们没必要面对这样的风险,所以便也应运而生了,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吧!


  一、局麻药的历史


  早在16世纪,秘鲁人就通过咀嚼南美洲古柯树树叶来缓解牙疼。到了1860年,科学家Niemann从古柯叶中提取到一种白色的生物碱晶体,并将其命名为可卡因。1884年,Koller发现了可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并首先将其应用于临床。1904年,发现了比可卡因毒性小并且没有成瘾性的普鲁卡因,开启了局麻药的新纪元。


  二、局麻药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局麻药可使神经冲动兴奋阈电位升高、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幅度降低,甚至丧失兴奋性及传导性。局麻药作用机制的学说较多,目前公认的是局麻药阻滞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是Na+在其作用期间内不能进入细胞内,抑制膜兴奋性,发生传导阻滞,产生局麻作用。局麻药在临床上有以下应用:


  1.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根据需要涂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神经末梢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的浅表手术,常选用丁卡因或利多卡因。


  2.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术视野附近的组织,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等,根据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3.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分布的区域麻醉,常用于口腔科和四肢手术,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等。为延长局麻时间,也可将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4.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是将麻醉药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常用于下腹部或下肢手术。常用的药物为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丁卡因、普鲁卡因等。脊髓麻醉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下降,可增加输液量或预先应用麻黄碱预防。


  5.硬膜外麻醉:是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药沿着神经鞘扩散,穿过椎间孔阻断神经根。硬膜外麻醉也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及心脏抑制,可应用麻黄碱防治。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等。


  6.区域镇痛: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及局麻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通常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酰胺类局麻药在区域镇痛区域镇痛中运用最为广泛,尤其是罗哌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使其成为区域镇痛药的首选药。


  三、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1.毒性反应:局麻药的剂量或浓度过高或误将药物注入血管时引起的全身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抑制心血管活动。对于毒性反应应以预防为主。


  2.变态反应:较为少见,在少量用药后立即发生类似过量中毒的症状,出现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及喉头水肿等症状。需询问变态反应史和家族史,普鲁卡因麻醉前应做皮试,另外局麻前给予适当巴比妥类药物,一旦发生变态反应立即停药,并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抗组胺药。


  3.其他:局麻药用于椎管内阻滞时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诱发神经损害,原有神经系统疾病、脊髓外伤或炎症等可能会加重。